英国私立小学校也称为备校(Prep school)是预备小学Prepatory school的简称,普遍是覆盖英制的Y3到Y8(7岁到12岁年龄段)。所谓的“预备“是指为孩子们升入中学(11+或者13+入学)做准备。
英国私校的优势很大一部分在于可以挑选生源,里面也分一般selective和highly selective。最大的入学点是7+(女校/男校)和8+(男校)。私以为前者大概1/3~1/4的概率入选,而后者在1/10甚至更低。部分学术名校的入学考试堪比上海几年前的幼儿升小盛况。当然也有不那么卷学术的私立学校,尤其是在低龄3+/4+就能靠抽签入学直升的也不在少数,家长可以按需择校。生源背景也会比较国际化,尤其是伦敦市中心的学校,欧洲裔和亚裔会占据半边天以上。学校在学期活动中也会体现各国文化,比如做春节的装饰,照顾有宗教信仰孩子的饮食要求等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国的私立小学会比国内的外籍学校更加符合“国际学校”的概念。
上海的外籍学校本身生源限制更多,尤其是近几年外籍人士净流出,导致大家都在存量市场中竞争生源。现阶段大部分的外籍学校里在小学阶段都是中国脸的外籍孩子,少有几个外国人脸的基本都是学校员工的孩子。很多学校的低龄阶段入学虽然会有面试和学术测试,但实际上来说并没有硬性的学术门槛,只要有学位并满足身份要求,哪怕英语能力一般的孩子也能进,学校的应对措施就是将孩子放入英语的加强班里(ESL = English as secondary language)
英国的学校管理层和师资都会更稳定,学术上的要求也更高,因为有明确11+/13+的考试目标,算是私校KPI考核很重要的一部分。基本所有的私校小学网站都会有毕业生出路的披露,也方便家长从中学升学结果来反向择校。
英国私校从低年级开始每天有规律的英语/数学/社科作业(具体的量会根据学校的学术要求有所不同),但学术要求高的私校低年级会有20-30分钟的作业(每天1科)到了高年级会增加到1-1.5小时的作业(每天2-3科的作业)。
所有的私校到了一定年级会开始分层教学。生源差异越大的学校(比如3+/4+一贯制学校或者没有严格入学考试的)会越早开始各科的分层教学 – 最初会是简单的快慢班,到了高年级会分的越来越细,许多公学的feederschool也会有专门的奖学金班,里面的孩子部分的科目会超前学习到GCSE乃至A-level的课程。
所有私校最晚到了Y5(11+/13+考试前一年)会正式开始备考,分配学生Atom Learning账号回家练习ISEB pre-test的各科测试。学校从低年级开始也有定期测试,会在各个学期的家长会上沟通学术情况+后期作为给家长的择校建议。
对比起来上海的国际学校大部分在低年级都没有作业(可能中文除外),也很少有测试,与家长的沟通/报告很多都是流于形式,美其名曰“要相信学校” - 但实际上低龄阶段没有任何阶段升学考核的情况下,学校最在乎的只是班级学生是否招满,能扩招尽量扩招(毕竟这几年外籍生源的抢夺都是存量市场的竞争了)。尤其是生源参差水平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师资局管理水平等无法实现分层教学,教学目标和管理也越来越“随意”。 运气好的遇到负责任的班主任会和家长沟通多一些,大部分的老师都只会按部就班做最少的工作,或者丢给中方助教。家长如对学术有要求基本要靠校外自己补课。
英国的私立小学大多“小而美”,毕竟从性价比的角度上许多中产家庭会选择在11+/13+的中学阶段再入读私校。因此许多私立小学都只有200-300人规模,一个年级2-3个班级的是大多数,甚至一些伦敦市中心的学校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的也不在少数。每个班级的人数在低年级最多20出头,但到了升学的年级都会控制在15-16人一个班,力求精细化管理。
小规模让学校的管理非常扁平化,每天早上学校校长/教学主任都会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家长可以很随意的找校长/各科老师聊天/交流问题。学校里没有闲人,小学阶段以后班级里没有助教,班主任(form teacher)起到的作用基本和国内公立学校班主任一样(除了没有微信群这些),有什么问题家长可以直接邮件班主任询问。
上海的外籍学校的结构是倒漏斗模式,低龄班级多(头部学校一个年级5-6个班,每班23人以上)越往上学生越来越多出国,人数和班级数量都大幅减少。因为高年级对于师资还有资源的要求都高,学校的盈利模式就变成在低龄阶段努力扩张增加收入来“补贴“高年级,毕竟大学的升学结果是学校推广树立品牌的根本。每个学校都有上规模的招生/营销团队,加上近年来的师资流失问题,招聘团队也应该规模不小,整体感觉上更加像一个corporate。家长一般情况下接触不到校长和小学部校长这个级别的人物。